学科交融成就机电一体化创新人才
机电一体化是机械工程与自动化相互融合的一门专业,是集机械、电子、光学、控制、计算机、信息等多学科的交叉综合。学科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现代科学发展对于复杂问题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的知识,具有多种学科知识背景的人才更容易将知识通汇交叉,产生创新的思想。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基础理论和专业技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具备一定创新意识和能力,熟悉相关国家标准和安全规范,能够在制造类企业生产和管理一线,从事机电产品的设计、生产、销售,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维护,生产现场的管理和技术改造等工作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培养要求:
1、具有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
2、具有机械学、电子学等领域的专门知识和一定计算机应用能力;
3、常用机电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维修的基本实践能力以及解决与本专业有关的机电技术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
4、具有一定的自动控制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
5、具有基本的数控编程与操作的能力;
6、具有一定的技术管理能力和生产协作能力。
主干课程:
高等数学、大学英语、工程力学、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电机与电气控制、液压传动与控制技术、可编程控制器及应用、特种加工技术、公差配合与技术测量、数控加工编程、自动编程、AutoCAD、CAD/CAM技术、金属工艺学、机器人技术、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单片机技术等。
专业特色:
机电一体化专业是一个宽口径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除学习各种机械、电工电子、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检测传感等理论知识外,还将参加各种技能培训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充分体现重视技能培养的特点。
由于微电子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工业自动化的程度大幅度提高。新的机电设备和产品将机械、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控制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所谓的机电一体化技术,大幅度地提高产品的性能、质量和可靠性;提高制造技术水平,实现生产方式向柔性方向发展;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节约能源和材料消耗,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机电一体化已是当今世界及未来机械工业技术和产品发展的主要趋向,也是我国机械工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我国现有的机械专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与当今机械工业的发展极不相称。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多数机械专业人员知识老化,对新知识、新技术了解甚少,难以从事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尤其是在青岛地区,外资企业的进入及内地大型企业的发展,使得这一行业急需大量的机电一体化人才,因此,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专业建设成果:
1999年 开设机电一体化技术学历文凭专业;
2003年 开设机电一体化技术高职专科专业;
2007年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成为青岛滨海学院“院级品牌专业”;
2009年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获批“山东省特色专业”;
2013年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获批青岛市高职重点专业。
就业去向:
在机械设计、制造与装备行业、模具制造业,轻工、家用电器、电子制造业从事设计、制造、技术改造、产品营销、设备管理与维护等工作,也可以进行专升本、专套本进而考研深造、自主创业等。
教师风采:
翟建 副教授。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任。主要从事机电装备与功能零部件的研发、创新设计;机电产品先进制造工艺、装备、自动化检测技术的研究开发。主持青岛市“市校共建专业”建设、青岛滨海学院“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工程研究”、“智能还书机”研制等10余项科研项目及横向课题,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国家专利2项;主编或参编教材10余部;主持4门精品课建设;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建设“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主要参加省、校级“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指导本科毕业设计,获“山东省优秀学位论文”3篇;指导学生科技竞赛,获全国或省部级一等奖5项。曾获山东省厅优秀教师、山东省机电创新优秀指导教师、学院优秀教师、院级名师、教学骨干、优秀班主任、十二五科研先进个人、教学改革先进个人、优秀党员,优秀教育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吕晓杰 副教授。主要承担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以及专业课讲授工作,期间参与液压实验室和金工实习车间的组建工作及机电一体化特色专业建设工作,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省级教改课题2项,校级项目多项。正式发表论文10余篇,实用新型专利3项,参编教材一部。省机电大赛优秀指导教师,校优秀教师。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三等奖、手写教案比赛三等奖、考研优秀班主任。
冯政凯 硕士,发表论文3篇,授权发明专利1项,参与省级科研项目2项。
崔丽敏 硕士,主要讲授《机械制图》、《机械设计》、《CAD/CAM》等课程。2012.7-2023.8,在青岛海尔空调做研发工作,高级工程师。期间发表论文1篇,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3项。
闫伟 硕士,助教,主要承担机械设计专业课讲授工作,曾参与省基金1项、市级平台开发项目1项,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项目1项,正式发表论文5余篇,授权专利1篇,实用新型专利2项。
杨远博 硕士,参与高端综采成套装备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国家能源研发中心重点项目)、航空发动机真空钎焊设备自动化改造,主持挂车的轻量化研究与设计与空气悬挂的开发设计及仿真。荣获阜新市自然科学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发表论文一篇,申请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各一项。
人才培养特色
(1)以赛促学、以学促赛、以赛促训
专业学生可以参加的大赛有“山东省高校机器人大赛”、“山东省大学生机电产品创新设计竞赛”、“山东省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挑战杯’山东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等,还有基础的数学建模大赛、英语口语写作类大赛、综合能力大赛、国创、互联网大赛、制图大赛、力学大赛等等,专业学生的参赛率高达70%以上,省级三等奖以上获奖率也高达30%以上。
(2)一证在手,就业无忧
为了降低学生就业压力,填补学校专业学习与企业岗位需求的差距,我专业学生毕业要求是一证在手,工业机器人编程与操作、特种作业操作证-低压电工作业、或省级比赛三等奖(包含三等奖)以上。青岛海艺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参与筹建的“青岛工业机器人人才培训公共平台”为学生技能培训提供了重要实践场所。
(3)五项技能,提升综合素质
普通话二级乙等以上、打字每分钟60字以上、自动化办公设备操作能力达标、精读15本书、体育专项和体能测试达标是我专业学生的毕业基本条件,这些基本能力的训练对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学生受益匪浅。
(4) 校企合作,助力就业
充分发挥专业人才优势和企业资源优势,与机电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实施全面合作,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校企优势互补、互惠双赢机制,进一步推进工程教育培养模式改革。校外实训基地多达30个,与尼得科电机(青岛)有限公司、青岛赛轮股份有限公司、青岛轮库汽车服务有限公司、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威海天力电源有限公司、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一直保持着紧密的实训合作关系,每年接受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任务,合作顺利,合作的内容不断深入,合作的理念不断提升。
学子风采
薛晓昕
2011年毕业于青岛滨海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同年年专升本考入青岛工学院,2013年7月至2015年4月在潍坊歌尔声学股份有限公司负责对公司内使用的非标设备(绕线机)的组装及调试工作。2015年9月至2018年4月,在江苏科技大学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发表核心学术论文2篇,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目前就职于三一重工昆山公司,从事液压系统设计工作。
孙鹏伟
2012年毕业于青岛滨海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同年专升本考入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就读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之后考入山东科技大学就读机械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现如今与山东齐鲁医院合作研发一单孔腹腔镜手术机器人,期间以第一作者身份申请实用新型专利3项,研发一球形关节参与山东机电产品大赛荣获一等奖,全国3D大赛二等奖。
刘世龙
2012年毕业于青岛滨海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后进入特锐德工作,先后担任 担任计划仓库三班班长、计划调度中心计划调度员、金工事业部调度员、空气柜事业部计划调度员、箱变事业部计划调度员、小箱变事业部项目经理、小箱变事业部项目经理兼项目经理部部长,现担任集团公司计划调度中心项目经理兼箱变事业部(西海岸工业园)项目经理部部长一职,负责负责事业部产品的交期沟通及一级里程碑节点计划的编制及项目在公司全流程的落地执行;2012年底被评为公司优秀员工;被评为被评为公司优秀员工,获得“核心骨干成长奖”;2017年7月在集团630项目过程中被评为特锐德集团“630项目先进个人”
宋增涛
2012年毕业于青岛滨海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共党员,现任青岛海西重机有限责任公司品质管理部质量经理(QA),负责港口机械产品质量策划,在确保质量体系及检验流程顺畅,促进产品实现过程的质量管理有效性。先后负责烟台港、日照港、毛里求斯、几内亚、韩国等公司重点项目。
李艳宁
2020年毕业于青岛滨海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荣获山东省职业技能大赛市级二等奖;荣获东营市河口区优秀共青团员称号;荣获山东省机电产品设计大赛省级三等奖;参加全球iF设计新秀奖,并荣获官网首页推荐展示;在校期间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三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四项,申请国家外观设计专利一项。